品味河池民族味,筑梦青春实践行
河池少数民族地区美食文化基地
在广西河池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,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正在我校美食文化基地热烈开展。在这里,包粽子、制作五色糯米饭和糍粑等传统美食的活动,不仅是技艺的展示,更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动传承。
初入美食文化基地,同学们便被那丰富多彩的食材和传统的烹饪器具所吸引,他们带着好奇与敬意,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。
同学们与少数民族的厨师们紧密合作,开始学习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。壮族的五色糯米饭,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。同学们在厨师的指导下,耐心地采集枫叶、红蓝草等植物,首先经过枫叶洗净捣烂,经过浸泡、蒸煮,提取出乌黑的汁液,用来浸泡糯米,使之染上深沉而神秘的黑色。红蓝草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下煮出红、蓝两种颜色,黄花则赋予糯米明亮的黄色,再加上糯米本身的洁白,五色齐聚,宛如五彩斑斓的艺术品原料。同学们认真地将染好色的糯米沥干、拌匀,放入甑子中蒸煮。随着蒸汽袅袅升起,糯米的清香与植物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,一锅色彩绚丽、香气扑鼻的五色糯米饭出锅,每一粒都闪耀着民族智慧的光芒,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。
同学们亲眼见证洁白的糯米逐渐染上绚丽的色彩,仿佛是在绘制一幅精美的画卷,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。
接着是包粽子环节,瑶族人的三角粽独具特色。同学们学着将粽叶洗净、烫软,两片粽叶交错叠放,折成一个小巧的三角锥形。舀入提前准备好的糯米,中间嵌入肥瘦相间的腊肉块,再添上糯米压实。然后灵巧地将粽叶翻转、缠绕,用棉线紧紧捆绑,一个饱满紧实的三角粽便成型了。看着桌上摆放整齐的粽子,仿佛看到了瑶族人民在传统节日里阖家欢乐、围坐包粽的温馨场景,这小小的粽子里包裏着的是浓浓的民族情谊与传承干年的饮食文化。
制作糍粑更是充满欢乐、力量与智慧的过程。同学们把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,高高抢起木杵,一下一下地春捣。糯米在撞击下逐渐变得软糯黏糊,散发出诱人的香气。待糍粑达到合适的软糯度,大家将其揪成小块,搓圆压扁,或裹上芝麻糖馅,或直接印上精美的花纹。手掌感受着糍粑的温热与柔软,仿佛触摸到了毛南族等民族质朴而醇厚的生活气息。这些糍粑,不仅是美味的食物,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,连接着过去与现在,凝聚着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与传承。
在实践过程中,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,为美食文化基地注入新的活力。传媒专业的学生,用镜头记录下美食制作的全过程,从食材的采集到热气腾腾的美食上桌,每一个画面都精心捕捉,通过精美的视频和照片,将河池的少数民族美食文化传播到网络的各个角落,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。美术教育专业的同学,则深入研究设计富有民族特色的包装,让河池的美食走出大山,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在实践过程中,同学们还积极发挥创意,将现代元素与传统美食相结合。他们为美食设计新颖的摆盘方式,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记录和分享美食制作的精彩瞬间,撰写生动有趣的美食故事和文化解读,让更多的人了解河池少数民族美食文化的魅力。
这场实践活动,在河池少数民族地区美食文化基地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和智慧的光芒。他们不仅学会了制作美味的少数民族美食,更深入理解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。通过他们的努力,河池的少数民族美食文化将被更多人知晓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成为民族文化传承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,吸引着更多人前来品味、探索和传承。